由鹤峰县、五峰县和湖南省石门县共同发起、以“线路与遗产”为主题的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鹤峰县走马镇召开,三县签订协作书,携手推进宜红古茶道文化内涵挖掘,促进相关文物保护,推进茶道申遗。
22日至23日,来自中央民族大学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复旦大学、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鹤峰县、石门县的宜红古茶道。在24日的研讨会上,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、研究员侯卫东,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,中央民族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仓铭,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、研究员塔拉等10位专家,从宜红茶的产地、历史、文化等方面作了主旨发言。
繁荣于16世纪至20世纪初的“万里茶道”,起于福建武夷山,穿越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,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,全长1.3万公里。2012年起,八省区成立“万里茶道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。2017年1月,我省推荐的鹤峰县、五峰县古茶道进入“万里茶道”申遗遴选建议名单。
文物部门实地踏勘查明,宜红古茶道鹤峰段共有5条(直接连接五峰渔洋关和石门壶瓶山的古茶道3条),总里程约330公里,保存相对较好的90公里,保存完好的石板古道28.5公里。